欢迎访问中国·常德市委党校门户网站!
站内搜索:

【党校声音】百年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2-06-16 信息来源:市委党校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其中开篇就提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始终是党进行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带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世纪初的中国,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各种组织、派别、团体等悉数登场,纷纷致力于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才真正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的“主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人民性,在当时的统治阶级(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为王公贵族或资本财阀服务的工具,人的作用已经异化为工具人,人民群众的劳动价值被彻底否定。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要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解放,社会也就不会得到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说过:“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后来他又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力量源泉,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精神航标。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现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了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毛泽东同志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的力量,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如何才能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来呢?曾经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与来访的黄炎培有过一段经典的“窑洞对”,黄炎培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何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主席回答,我们跳出这周期律的新路就是民主。这样的民主正在社会主义的改造中一一兑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基础。把权力交给人民,让中国人民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中国这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此前是从未有过的。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迅速参与到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中来。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打江山,打下江山为人民,真正体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人民只有真正当家做主,才会有极大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当时,中国9亿人口中7.9亿在农村,农村有2.5亿人口温饱都解决不了,农村贫困发生率是30.7%。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如何实现富起来的问题,落在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宣言出台,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使国民经济波浪式的向前发展,让全国各族人民都能较快地富裕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所以,十三大才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明确了未来中国发展的长远战略设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大报告指出,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基础落后的国家,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无疑是一项宏伟壮丽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其本质还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农村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曾经出台了一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这10年的主导思想就是要尽快地解决少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综合素质,为全面达到小康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不是局限于一批人或者一部分人,而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水平、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人们的生活从以前希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结婚时的“四大件”到一个个“万元户”的扎推出现,短短20年的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在万众瞩目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说过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下大力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截至2020年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万多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40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纵观中国共产党风云激荡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辉历史。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也必将不负历史、不负人民。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副教授。转自《常德日报》,2022.2.12)


分享到: